對我國真空熱處理路線圖的一些看法和建議
美國在2004年發布了其熱處理路線圖,對美國2020年的熱處理技術發展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如“零畸變”、“零分散度”、“零排放”、“減少能源消耗80%”等,引起了很大反響。對比我國的熱處理現狀,西方發達國家對熱處理的高度重視,值得我們深思。
一、國內外真空熱處理發展現狀
航空制造集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之大成,作為一種加工手段,熱處理工藝是賦予航空產品力學性能和表層各種特性的關鍵加工技術,對產品的質量和零部件使用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航空熱處理技術應努力追趕先進國家的腳步,與世界先進熱處理同步發展和進步。隨著航空熱處理技術的提升,也將推動和牽引其他行業的熱處理發展,尤其在真空熱處理方面,為航空產品的減重、安全以及推重比的提高,高溫合金、鈦合金材料不斷增加,對真空熱處理需求也不斷加大。
目前,我國國產的真空熱處理設備已具有一定水平和規模,在航空企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國產真空氣淬爐、真空油淬爐、真空退火爐、真空時效爐、真空釬焊爐已大量使用在航空熱處理車間,為提高航空產品質量做出了很大貢獻。國產真空水淬爐、真空滲碳爐在航空企業也得到一定使用,但國產真空設備與進口設備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在真空高壓氣淬爐、低壓真空滲碳爐方面,航空企業近年也引進了IPSEN公司、ECM公司等公司多臺設備,如低壓真空滲碳爐進口設備,滲碳后氣淬壓力可達2MPa(20bar),國產可做到1.5MPa,進口設備附帶的專家系統數據完整,輸入材料牌號或主要化學成分、表面滲碳面積、深層工藝要求等主要工藝參數,就可以自動給出熱處理工藝曲線供操作者參考,國內專家系統數據庫資料較少,說明國外的制造廠家在研發階段,對設備功能結構、工藝流程、系統協調、模擬仿真生產研究、試驗等投入很到位。國外航空熱處理車間可將真空滲碳、淬火、清洗、回火組裝成一條生產線,并采用計算機全過程自動化控制生產,這方面國內研發才開始。
二、國內真空熱處理應用實例
國內真空爐制造企業近年來發展很快,如北京華海中誼工業爐有限公司2013年在安徽湖州自籌3000萬資金,建成占地3萬m2,建筑面積生產研發21000m2的真空熱處理新廠區,加上老廠區生產研發面積5500m2 ,總科研生產面積達26500m2,成為我國最大的真空爐生產廠家,年產能力可達300臺/套,其累計為我國航空航天已提供各式真空爐300多臺/套。圖1為北京華海中誼工業爐有限公司安徽湖州新廠區。
圖1 北京華海中誼工業爐有限公司安徽湖州新廠區
北京機電研究所自主研發的低壓真空滲碳爐(見圖2),目前正在航空工廠安裝調試,其具有高溫滲碳、氮碳共滲、碳氮共滲功能,滲碳后氣淬壓力可達1.5MPa。
圖2 北京機電研究所最新研制的低壓高溫真空滲碳爐
中航集成設備有限公司設計的大中型立式真空淬火爐,最大有效區尺寸可達直徑2m,高3m,為亞洲同類設備之最,加熱室真空度可達1.33×(10-2~10-4)P a,爐溫均勻性±3℃,主要應用于結構鋼、不銹鋼、高溫合金制成的大中型產品零部件固溶和時效處理,沈飛、成飛、陜飛等多家航空企業已采用,使用效果良好。圖3為中航非凡設備廠設計制造的亞洲最大的真空油淬爐。
圖3 中航集成設備有限公司設計制造的亞洲最大的真空油淬爐
三、思考與建議
筆者認為,中國真空熱處理路線圖應是一個整體真空熱處理發展規劃,從研制、試驗、標準、制造,到使用、維修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它涉及冶金、材料、工藝方法、機械制造、機電控制、真空、計算機等多領域先進技術。全面應用這些技術可以有效改變我國真空熱處理行業高校、科研所、使用廠家及制造廠家各自為戰,理論技術和工藝實踐脫節等現狀,目前高校、科研所偏重理論研究,缺少工程化應用,制造廠家沒有較強研發能力,大都是按訂單生產制造,沒有形成這些單位的合力,因此即使在很多熱處理領域取得了跨越發展,但整體設備的制造技術還落后于人,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真空技術網(http://bjjyhsfdc.com/)認為需形成多方面的合力,明確行業發展思路、綱領、目標和研究課題,整合各方面資源,圍繞真空熱處理的發展,有的放矢地建設行業的科研生產基地,解決薄弱環節,提高整體真空熱處理理論、工藝及制造水平。
建議1:盡快編撰符合我國國情的熱處理路線圖,經有關部門審核批準后盡快頒布,使熱處理的發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議2 : 真空熱處理路線圖應完成熱處理點、線、面布局。點——宏觀目標、研發課題;線——具體分工、合作;面——政策面扶持、支持。
建議3:在引進設備的同時,對其先進的工藝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積極進行研發、創新、制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熱處理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