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K常壓超流氦低溫系統漏熱分析及真空泵抽速計算
給出了1.8 K 常壓超流氦低溫系統的工作原理。對HeⅡ腔的漏熱進行了分析和計算,包括環氧隔熱板、安全閥、支撐桿以及測量線與電流引線底座同HeⅠ腔的導熱,真空夾層之間的殘余氣體導熱以及HeⅡ腔內杜瓦與其外周冷屏的輻射換熱。根據漏熱值,對所需真空泵的抽速進行了計算,同時給出了預冷與節流相結合獲取1.75 K 超流氦方案物理過程的溫-熵圖。
引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超導電工實驗室設計用于ITER(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裝置) CC( 校正場線圈) 超導測試裝置的背景場磁體低溫杜瓦原本用于法國TORUS II Supra 托卡馬克裝置低溫超導導體性能測試,2002 法國將其贈送給中國科學院等離子所,等離子所隨后對整個裝置進行了低溫系統、磁體電源、數據測量與采集、磁體控制和保護等方面的改造, 2009 年進行低溫通電實驗時采用4.2 K 液氦浸泡冷卻背景磁場,在4.2 K 液氦浸泡冷卻能夠產生7 T 的背景場,為了滿足今后超導導體測試需要更大背景場的要求,需要采用1.8K 超流氦浸泡冷卻背景磁體。
背景場磁體杜瓦結構圖如圖1 所示,杜瓦本體包含HeⅠ、HeⅡ兩個低溫腔,當磁體采用4.2 K 液氦浸泡冷卻時,兩個腔溫度一樣都是4. 2 K 液氦; 當磁體為了獲得更高的磁場強度需要使用1. 8 K 常壓( 標準大氣壓) 超流氦浸泡冷卻時,HeⅠ、HeⅡ腔分別裝有4.2 K 液氦和1.8 K 超流氦,此時兩個腔體之間必須用隔熱板分開。
圖1 背景場磁體杜瓦結構圖
1. 真空泵 2. 飽和HeⅡ液面計 3. 逆流熱交換器 4. 節流膨脹閥 5. 輸液閥 6. 杜瓦容器 7. 磁體安全閥 8. 頸部熱交換器 9. 安全冷閥 10. 緊急安全閥 11. 絕熱隔板 12. HeⅡ熱交換器 13. 超導磁體線圈 14. 不銹鋼內杜瓦
1. 8 K 常壓超流氦低溫系統
1. 8 K 常壓超流氦低溫系統主要由真空泵、HeⅡ液面計、逆流熱交換器、節流膨脹閥、HeⅡ熱交換器等組成,結構如圖2 所示。當杜瓦工作在4.2 K 溫區時,HeⅡ制冷系統不參與運行,磁體線圈直接由HeⅠ浸泡冷卻; 當磁體需要工作在1.8 K 溫區時,HeⅠ腔的HeⅠ依次經過HeⅡ制冷系統的逆流熱交換器、節流膨脹閥制冷后得到1.75 K 的HeⅡ; 1.75 K的HeⅡ在HeⅡ熱交換器中吸熱,將HeⅡ腔中的HeⅠ逐步冷卻為1.8 K 的超流氦。與此同時在真空泵的作下,HeⅡ熱交換器內的1.75 K 液氦不斷蒸發制取冷量,同時蒸發的低溫氦回氣經過逆流熱交換器時又將HeⅠ預冷,從而完成了整個由HeⅠ到HeⅡ的制冷循環。
圖2 超流氦制冷系統結構圖
真空泵抽速計算
真空泵是獲得超流氦的關鍵設備,超流氦低溫循當超流氦的質量流量小于20 g /s 時,常采用室溫泵作為超流氦的流動動力,而當超流氦的質量流量超過100 g /s 時,通常采用低溫壓縮機構成的超流氦低溫循環。本設計選用室溫泵,即預冷換熱器中出來的氦氣通過加熱裝置,加熱到常溫( 300 K) 后,再經過室溫泵將其抽出。HeⅡ的冷卻能力和真空泵的抽速有關,抽速越快則超流氦可以提供的制冷量越大。一般來講,真空泵的抽速越大,則相應的成本也會增加。為了降低真空泵組的成本,在滿足系統真空度的條件下,對于該低溫系統可以通過降低氦氣流量來實現該目標。
圖5 為超流氦循環過程中,HeⅡ換熱器中獲得1.75 K 超流氦所采用的帶有預冷的節流過程的溫-熵圖,狀態3、4 對應的熱力參數:
圖5 預冷節流方式獲取1.75 K 超流氦
6 點:T = 1.75 K,P = 1.37 kPa,h6 = 705.6 J /kg( 飽和超流氦);4 點:T = 1.75 K,P = 1.37 kPa,h4 =23 990 J /kg( 飽和氦蒸氣) 。飽和超流氦在吸收熱量后轉變為冷的氦蒸氣,汽化潛熱:r = h4 - h6 = 23 990- 705.6 J /kg = 23 284.4 J /kg = 23.28 J /g。通過節流閥獲得的超流氦的液體率約為72%,當系統穩定后,HeⅡ腔的漏熱為1.655 W,
在計算漏熱值的基礎上乘以安全系數2 來選用計算真空泵的抽速。所以,通過J-T 閥的飽和超流氦其提供的冷量為3.31 W。
結論
針對用于ITER(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裝置) CC( 校正場線圈) 超導測試裝置的背景場磁體低溫杜瓦給出了1.8 K 常壓超流氦低溫系統部分工作原理,就設備的尺寸,對1.8 K 超流氦循環部分的漏熱做了分析和計算,并通過漏熱值計算了所需真空泵的抽速,對后期真空泵的選型提供參考。環中真空泵類型主要有液環泵、羅茨泵、旋片泵等。